青塘粽子的礼盒包装背后,还有一段温情故事。张侯文介绍,包装上面的照片画的就是张侯文一家老少。“这是我爸我妈、我家姑娘、我外甥。这是2016年,我父母教孩子们包粽子的场景。”他认为,这样的照片背后,代表了一种传承,是老一代传给新一代手工技艺的传承。
在青塘粽子的包装上,还隐藏着一份设计理念。张侯文介绍,“三座山”,一座绿的、一座黄的、一座半绿半黄的。“绿色是指江米粽,寓意是绿水青山;黄色是指黄米粽,寓意是丰收;一半黄一半绿的是指两米粽,寓意是‘黄金搭档’。三座山合起来以后,组成一个元宝形状。在端午节期间用它馈赠亲友,寓意着送金银、送元宝、送财富。”张侯文介绍。
“坚持老传统,还原老味道,”是张侯文一直坚持的原则。“我们要把老一辈留下来的传统手工技艺和独特味道,让它一直延续下去,这就是青塘粽子在坚持的事业。”青塘粽子的制作工艺,每一道程序都是手工传承下来的。“几百年前怎么做,现在还是怎么做。”张侯文解释道。
先将米泡好、软化,将粽叶清洗、煮沸,便进入包制环节。在每一个粽子的头尖上,放一颗蜜枣,盖一部分米,中间再放两颗蜜枣,上面再盖一部分米,用粽叶合起来将其包裹,最后用马莲绳捆扎起来,便进入煮制环节。
煮制的时候,粽子必须尖对尾、尾对尖,一个一个摆放整齐入锅,拿篦子盖上,用重物压住。使粽子在煮的过程当中不被“翻腾”,避免米膨胀。煮制是最关键的环节,粽子好不好吃,全在火候。青塘粽子的煮制,要经过温火、小火、急火,急火、闷,整整10个小时。在10个小时的过程当中,火候要变4次,最终才能达到粽叶香、米香、马莲香、枣香四味融于一体。
一颗小小的青塘粽子,集合了山西省临县前青塘村农产品的“精华”,也承载了张侯文工匠家族祖祖辈辈的心血。现如今,前青塘村先后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中国“一村一品”示范村(粽子)、山西乡村旅游示范村。2021年,村集体经济收入首次突破百万元达到128万元,旅游收入达到6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首次突破10000元大关。
张侯文告诉记者,他的目标是要把前青塘村打造成“南有嘉兴、北有青塘”的中国北方粽子生产基地、中国特色古村落旅游胜地、山西名副其实的乡村振兴示范村和吕梁山上美丽宜居第一村。(记者/焦子原 武玥彤 支持单位/临县科协)
宁夏2022年外贸进出口总值257.4亿元 同比增长23.7%******
中新网银川1月17日电 (记者 李佩珊)记者17日从银川海关获悉,2022年全年,宁夏进出口总值257.4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23.7%,增速排名全国第6位。其中,出口196.8亿元,同比增长16.6%,进口60.6亿元,同比增长54.5%。
2022年以来,宁夏以一般贸易方式进出口占比最大,保税物流进出口快速增长。据统计,以一般贸易方式进出口184.3亿元,占全区外贸总值的71.6%。以保税物流方式进出口70.3亿元,同比增长465.5%,占全区外贸总值的27.3%。其余为以加工贸易方式进出口。
同时,宁夏2022年对欧盟进出口50.3亿元,同比增长34.6%;对东盟进出口28.3亿元,同比增长4.4%;对美国进出口24.4亿元,同比增长1.4%。欧盟、东盟、美国为宁夏2022年前三大贸易伙伴。
银川海关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各项稳增长政策进入密集兑现和集中发力阶段,宁夏2023年外贸经济运行有望进一步企稳向好。在巩固欧盟、东盟等传统贸易市场的同时,宁夏还将不断拓展非洲、南美、阿拉伯国家等国家外贸潜力,加强对RCEP项下标准、规则等对接和研究,进一步扩大外贸朋友圈。(完)
(文图:赵筱尘 巫邓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