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境中,你是我们最坚实的后盾。面临困境,你带我们突出重围,以一敌百,一击制胜。”NV战队为获胜功臣送上了这样的评价。在很多人看来,Long便是他们眼中的“手游世界第一打野”。
过往比赛中,“Unstoppable(不可阻挡的)”或许是形容Long用到最多的一个词,赛场上的他总能给予对手致命一击。而在生活中,他却是个佛系的人。对于未来,总喜欢说“走一步,看一步”。
其实一路走来,他对于电竞的热爱,从未改变。骨子里,Long向往王者,执着追求胜利。
图片来源:NOVA电竞俱乐部英雄联盟手游分部官博端游青训营的苦涩
从小学就开始玩游戏的Long,最初只把它当成一种娱乐。用他自己的话说,“最早的我,应该算是一个没有天赋的人吧。”
2019年冬天,彼时快20岁的Long参加了英雄联盟端游官方青训营。在众多选手中,他的年龄和操作水平并非条件最佳。
“有场选拔赛是给各大俱乐部经理看的。我在那场BO1出现了失误,让大家觉得我不太行。当时玩的蜘蛛女皇,在F6的位置闪现过墙去E对面的轮子妈,结果被她的护盾挡住了。”对于这次在外界看来颇为“离谱”的操作,Long记忆犹新。
图片来源:NOVA电竞俱乐部英雄联盟手游分部那次的操作最终未能成功,导致队伍团战失利。但在Long心里,操作前他便有着自己的想法。“当时我和认识的一个教练说了我的想法和比赛里的情况,他很喜欢我,也很理解我。”
可即使这样,在最终的选人环节,Long依旧遗憾落选。
进军手游
在Long看来,选择加入手游,也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加入NV战队后,没有任何手游基础的他水平却很快上升到了国际服前十名。但全新组建的队伍,对于Long的挑战同样很多。
他回忆道,“刚加入队伍时,我的脾气不太好,觉得队友哪里做的不好,就会爆发。比如他们不听我的话,或者训练赛不认真时,我就会说:既然你们不好好玩,那我也不好好玩了。”
去年8月的星火邀请赛上,NV战队错失冠军。在返程大巴车上,Long默默落泪。“那是我第一次体验到被淘汰、作为失败者离场的感觉。”好胜心很强的Long向来不喜欢失败的感觉。在他的理解中,即使自己不是职业选手,也会拼尽全力赢下游戏。
图片来源:NOVA电竞俱乐部英雄联盟手游分部官博手游冠军杯,夺冠
经过了一年多磨合,在英雄联盟手游全球冠军杯来到时,Long的最初想法是能打进八强。从入围赛,到八强赛,再到四强赛,队伍的状态有些起伏不定。
可当决赛真的到来,Long开始冷静地分析局势。那晚的首局比赛,NV战队完成逆风翻盘,先拔头筹。“第一局结束,我就感觉大概率能夺冠”。
“记得最后一波我们推高地之前,我还和队友说,大家都别急,慢慢推,平静一点。而推掉之后,我说,现在你们可以急了,可以膨胀了。”
就这样,Long拿到了手游职业生涯中第一个分量十足的冠军。
图片来源:安旭龙微博爱读哲学书
成功当选FMVP后,Long并没有显得十分激动。对于这种平静,他归功于自己阅读的哲学书籍。
在社交媒体为数不算多的动态中,除电竞外,很多都是Long晒出的读书照片。从解读“孔孟思想”的著作,到讲述古老智慧的《易经的奥秘》,他在其中收获良多。“里面有一些话,告诉你做人要谦虚一些,不要太高看自己。”
或许,这就是大家认为Long为人谦逊的原因。
图片来源:安旭龙微博9月17日晚,英雄联盟手游艾欧尼亚杯决赛资格争夺战结束,NV战队击败FPX战队,进入赛事5强。
赛后,Long平静地表示:以后要多学习,慢慢进步。即使已经拥有冠军头衔,他依旧认为自己不是最强的。
此前2022英雄联盟手游赛事星光派对中,Long一人斩获TOP10选手、最受欢迎选手等四个奖项。
总决赛中,他再度斩获FMVP头衔。“想不到来莫干山能拿到第五个奖。”发表获奖感言时,他这样说道,满是自豪。
“做职业选手,就是一定要赢。”这是Long一直所信奉的,因为他深知电竞选手为何而生。
图片来源:安旭龙微博以下为专访部分摘编:
中新电竞:夺得全球冠军杯冠军、拿到FMVP,这些是你在职业生涯最初设想到的吗?为什么夺冠后还表示要向其他打野多学习?
Long: 最初没预料到,当时只设想去进八强。作为打野,想集大成于一身,所有人都会有优点和缺点。以后还是要多学习,慢慢进步。之后打比赛会用正常的心态去进行。
中新电竞:你曾经回忆,在端游青训营中,你用蜘蛛闪E希维尔的操作失误,影响了俱乐部对你的看法。但从你的角度来看,那次尝试非常特别。现在你还会坚持尝试类似操作吗?
Long:我一直以来都是这样。“我宁愿犯错,也不想什么都不做”这句话自己很认同,我也的确是这种风格的选手。
图片来源:NOVA电竞俱乐部英雄联盟手游分部中新电竞:你说初到NV战队时,会因队友训练不认真发脾气,因失利而流泪,这是出于好胜心吗?现在你和队友的沟通方式是否有所改变?
Long:现在基本上都是和队友好好沟通,但比赛失利也会觉得失落。(情绪)是一种双刃剑,如果脾气太随和的话,队友有时会不认真打。我属于那种比较随缘的人,走一步看一步。
中新电竞:如果选择一个英雄联盟的英雄来代表自己,你会选谁?能否给观众推荐一个适合上分的英雄?
Long:选择“破败王”,它的魅力太强大了。操作上就有特殊魅力,可以玩遍所有英雄。向大家推荐“蔚”,比较简单,属于那种无脑大招。
图片来源:NOVA电竞俱乐部英雄联盟手游分部官博中新电竞:你的队友Y1ze作为Theshy的粉丝最终决定冠军皮肤选择锐雯,你是否也有比较喜欢的选手?为什么会喜欢他?
Long:最初是喜欢Mlxg,后来是Tarzan和Canyon。我只喜欢强者,谁拿冠军我就喜欢谁。风格也受到了他们的影响。
中新电竞:之前的活动中,你跟周杰伦一队打比赛,你觉得他的操作如何?
Long:和他打比赛的时候不敢指挥,杰伦玩得开心就好。
中新电竞:一路走来,你觉得自己最大的收获又是什么?
Long:最大的收获是拿到了最高荣誉,成为了有称号的打野。未来想鞭策自己,往最强进发。
作者:刘星晨
刘跃进的谦和与《从师记》的严苛——写在“《从师记》暨新时代学者散文研讨会”前****** 顾友泽 刘跃进先生的新作《从师记》出版,拜读之后,收获颇丰。《从师记》是一部散文集,主要记载先生的求学经历以及与此相关的人与事。虽然是以自己的个人经历为线索,然而内容却异常厚重,这是因为作者早年生活的“那个时代,激情澎湃,如同我的名字,一直在‘跃进’中”,在介绍自己的求学经历时,不可避免地反映那个波谲云诡亦且波澜壮阔的时代。而且,作者转益多师,其所师从或交往者大多为学界名流,本身就有很多为人关注的事迹。如此种种,决定了该书的内容必然不同凡响,精彩纷呈而浑厚淳雅。 虽然作者并不刻意抒情,甚至在情感表达上非常地节制,但这部《从师记》还是给读者带来了很多的感动与感慨,比如作者因母亲的提醒而失去了也许会产生美好爱情的机会而心情复杂就令人唏嘘,作者对自己早年学业先天不足而导致不得不放弃作家梦想的描述同样引起很多同龄人的共鸣,至于其在艰难环境中备战高考时表现出的坚韧不拔的意志更是令人感动。然而,最令我感动的是作者对学术尊严的维护与学者交往之间的温情。 作者对学术与学者的尊严非常看重。他在《斯人已逝,德音未远》中谈到自己作为大三的学生看到傅璇琮先生的《唐代诗人丛考》时的感受:“我并不能完全读懂,但可以读出学术的厚重与学者的尊严,那是我向往的境界。”而作者自己到扬州大学讲学后,也同样得到了这样的赞誉,王小盾先生在给作者的信中写道:“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深厚博大,其尊严及其生机,都由你谦和地表达出来。” (《求其友声三十年》) 正是出于对学术尊严的维护,面对良莠不齐的学术界,作者忍不住对当前学术弊端提出严苛批评,其在《裴斐先生的傲骨与逸情》中指出当前学界存在消解经典,或者躲避经典,同时: 在方法上,因循守旧,为论文而论文,为学位而学位,缺乏学术个性,更缺乏活的灵魂。在态度上,仰慕洋人,唯洋人马首是瞻,洋腔洋调。在结果上,书是越来越多,垃圾也越来越多。 又在《从师记》中说 : 现在有些专著,往往连概论都不如,只是依据既有的知识,预想一个题目,然后利用现代手段收集相关资料,拼凑成书。这样的成果,或许能给作者带来一定好处,对学术界来讲,几乎没有借鉴意义。 作者平时与人交往温文尔雅,几乎未曾见其动怒,但是对学术界的不良风气,却还是直言其弊,体现出维护学术尊严的高度责任感。 那么,如何维护学术的尊严呢?作者通过介绍自己所崇敬的师长,具体而形象地给出了答案。 首先,维护学术尊严就要尊重学术本身。作者认为,学术本身是厚重的、博大的,无论是谁都无法全部把握,因而面对学术,始终要保持着谦卑之心。其在《好诗不过近人情》中谈到自己在杭州大学学习的体验: 这些课程,内容浩繁,一时难以消化,但是它却向我打开了一扇窗,可以真正感受到世间学问的博大浩繁。 在《从师记》中又写道:“大千世界,图书无限。一个人终其一生,也读不了多少书。”一个人取得的成就,面对既广且深的学术殿堂,何其渺小。故作者引用罗宗强先生的话说:“现在很多教授还不明白山外有山的道理,以为自己写了几本书就是专家。”学术研究如果局限在自己的小天地中,故步自封,结果必然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作者又引用姜亮夫先生的话:“登高望远,你才会知道世间学问的博大,自己的渺小,没有任何理由骄傲。”(《记忆中的水木清华》)面对学术,学者理想的状态应该像傅璇琮等先生那样“学问既深,义气自平。”作者赞美这样的状态,亦追随前辈的风范。 基于这样的认识,作者认为,做学术研究最重要的是有学术品格。在这本书中,作者对师长们严谨的学术态度、扎实的文献基础、恢宏的视野、高度的文化责任感、坚强的毅力等不厌其烦介绍。介绍姜亮夫先生,写其临终前对学生的“最后最高要求”,令人感佩不已。记录叶嘉莹先生之论:“如果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么真诚则是追求真理的重要途径。做人做事要真诚,学习钻研要真诚。真诚是做人的重要标准,古代这样,今天也是这样。”彰显出叶先生修辞立诚的风范。而记叙罗宗强先生指导作者写作学年论文的详细经历,则让我们看到罗先生一丝不苟、严谨到近于苛刻的程度的形象,而罗先生的学术品格也呈现在我们眼前。尤为令人感动的是,作者专门为既没有显赫的家世与名声,也没有令人瞩目的成就的社科院文学所图书馆主任汪蔚林先生作传,表彰其甘于奉献、勤勤恳恳,以专业的精神服务文学所的学者的事迹。在作者的眼中,学术分工并无高下之别,敬业的精神都值得人尊重。 其次,维护学术的尊严就要求学术研究本身不俗。作者在《记忆中的水木清华》中特意援引王国维的话:“大抵学问常不悬目的而自生目的,有大志者未必成功,而慢慢努力者反而有意外之收获。”作者阐释说: 王国维先生就是想告诉学生,做任何事情都不要有太强的功利性和目的性。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说: “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 又在《从师记》中引用钱穆的话: 我生平做学问,可说最不敢爱时髦或出风头,不敢仰慕追随时代潮流,只是己性所近,从其所好而已……世局有变,时代亦在变,三年五年,十年八年,天地变,时髦的亦就不时髦了。所以不学时髦的人,可不求一时群众所谓的成功,但在他一己亦无所谓失败。 作者高度认可这些说法,并且身体力行,其学术研究,不务空言,言必有得,往往能够从文献的细枝末节中发现历史的某些真相。而其对当下学子攻读博士学位的目的,也提出自己的看法: 通过三年的专业学习,我们的学生真正了解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会有益处。开卷有益,没有白费的工夫。重要的是要阅读,要有积累,不能有太强的功利目的。 学术不仅不是追求世俗利益的工具,甚至学术本身并不带有目的,是无用之用。 再次,维护学术的尊严要求学术研究者能够做融通的学问。钱穆在《中国文化与中国文学》中说:“欲求了解某一民族之文学特性,必于其文化之全体系中求之。”学术如果格局太小,很容易造成盲人摸象的局限。只有将局部放到整体中考察,才能真正发现局部的特征与意义。作者接受众多名师的亲炙,提出学术不能流于琐碎饤饾,支离破碎。其认为学术研究中的文学研究应该遵循刘知几《史通》中提出的才、学、识三者并存的原则,并阐释说:“才就是艺术感受,学就是文献基础,而识则是理论素养。”而当下有些研究,“仅就某一点而言,似乎有一得之见,但是,倘若通盘考察,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好诗不过近人情》)这样的研究,是不足为观的。相反,作者赞同这样的研究:“也许他们所研究的对象可能是一个很小的题目,但是在这课题的背后,你却感受到坚实厚重的学术支撑。”(《好诗不过近人情》)这些观点,正是师长们对作者耳提面命的结果。罗宗强先生教导说:“工夫要扎实,但不要钻牛角尖……思想还是开阔些好。”(《从师记》)姜亮夫先生在古籍整理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中说:“不要培养电线杆子式的专家,而是粗通中国文化的学人。”(《从师记》)在“最后最高要求”中提出:“培养自己‘普照’整个专业与中国全部文化史的能力”“不做支离破碎的学问。”(《记忆中的水木清华》)曹道衡先生起草的《先秦两汉文学博士生培养计划》提出:“应强调史料和作品本身,坚决反对空谈、人云亦云及发奇谈怪论。”(《从师记》)作者就硕士论文求教于魏隐儒先生,得到的答复是不赞成写空洞的诗文评类的文章。傅璇琮先生提出: 学术著作,包括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应该似一级一级的楼梯,要扎实,便于扶着向上,使人能“更上一层楼”,以便“欲穷千里目”,而绝不能是用花纸包扎的虚阶,看起来颇能目迷五色,但一踏上,就会使人跌下,害人不浅。(《斯人已逝,德音未远》) 受到众前辈的影响,作者也特别重视学术中研究资料的编纂,也多次介绍前辈学人在这方面的贡献,又现身说法,启人深思。 学术之外,《从师记》这部书带给我的感动,是作者与众师长之间的情感。毫无疑问,作者对书中所介绍的师长怀有深深的感激,在《引言》中,作者写道: 在我过去四十多年的求学经历中,老师们的影响既广且深……我很景仰他们,也很感念他们,很希望有更多机会将这种感念之情表而彰之。 将众多师长的人格风范与学术成就记录下来本身就是情感的表达。而且,读者很容易发现,作者在很多篇章中都使用“感念”“感佩”这样的字眼,看得出作者是一位很容易动情的人。他在昆明偶遇魏隐儒先生时,表现得“喜出望外”(《“小室无忧”》),对于王继权先生的帮助,作者心存感激,“小子何德何能,竟能得到王老师常年的垂青,实属不易。”(《来谕惓惓,亲如促叙》)然而,我们又很容易注意到,作者在表达情感时却并不热烈,而是点到即止。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众师长的表现中。姜亮夫先生对清华大学及清华导师有深厚的感情,因为作者来自于清华,特意将其召至家中长谈。姜亮夫先生深情回忆在清华的学习与生活,言语中充满无限怀念与感激,“姜老经常感叹说自己曾在多所大学任教,再也没有遇到清华这样的好学校了”(《记忆中的水木清华》)。然而,姜亮夫先生直接的抒情并不太多,谈得更多的还是清华导师的学术与对其教导的经历。 我想,这大概就是学者表达情感的方式,深沉而内敛。作者报考曹道衡先生的博士,是通过傅璇琮先生介绍的。曹道衡先生在病榻前告诉作者,他无意中翻出了当年傅璇琮先生当年的推荐信,并说出院后找来送给作者作纪念,后因曹先生去世而未能如愿。这是一件非常小的事,但从这件事中我们看到曹先生与作者情感之细腻,以及对于师生、同道间情谊的珍视。作者与众师友的交往,因学术而结缘,其淡如水,而这也正是众师友平时待人接物的态度。傅璇琮先生嘉惠学林,助人无数,在学界影响甚大,然而其八十岁大寿的庆祝场面冷清异常,因为傅先生事先约法三章,不允许大事铺张,这正是本色学者的处世之道。 作者笔下的师长及作者自己,往往将对自己帮助与教导的母校、师长的感激当成自己宝贵的人生财富,将之作为一种精神传递给后人。姜亮夫先生曾很庄重地对刘跃进先生等人说:“清华导师也是你们的祖师,要不辱使命。”对学校的热爱、对老师的尊重与回报,最重要的,不是口头的称颂,也不是平日里的嘘寒问暖,而是将学校与老师的良好的风气传承下来,发扬光大,影响一代代学子,斯文不坠。有感于此,作者自己对教师这个职业也有明确的要求:“如今,我也是一名老师,也要像王老师那样,努力工作,培养学生,多出成果,这也许是对王老师的最好回报。”(《来谕惓惓,亲如促叙》)事实上,除此之外,作者还利用社科院文研所的平台及个人的影响力将年轻的学者组织起来举办读书会等活动,指导年轻学者,促进学术的繁荣。作者认为:“我现在依然持有这样的看法,一个年轻学者,能够得到前辈的扶持,确实会影响一生。”至于这本《从师记》,更是将师长所授与自己的心得毫无保留地贡献给学界,嘉惠学林,功莫大焉。我想,作者是将自己对师长的感激转化成了另一种形式,变成了指导、提携后进的动力。学术人的温情,大概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一代一代传递着吧。 作者在《记忆中的水木清华》中写道 : 水有源,树有根。一个人能走多远,要看他与谁同行;一个人有多优秀,要看他有谁指点;一个人有多成功,要看他有谁相伴。 《从师记》这部书,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指点、陪伴我们这些后学在学术道路上前行的无声导师,也是直观展现学术的尊严与温情的舞台。我们感动于刘跃进先生勤勉好学的精神,羡慕其受教于众多饱学之士,更感激其金针度人。薪火相传,此之谓欤? (作者系文学博士,南通大学文学院教授, 南通大学诗学研究中心主任。) (文图:赵筱尘 巫邓炎) [责编:天天中] 阅读剩余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