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新疆大地做好非遗传承文章******
讲述人:石河子大学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文学艺术学院教授 吴新锋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一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者,我更加坚定了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更多优秀传承人、深入推进文化润疆的信心。
2009年,从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毕业回到石河子大学工作时,我便确定了自己的目标——开展新疆非遗保护和研究。当时,了解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并不多,这为我们的研究增加了不少困难。但困难的事情总要有人去做,这是新疆的需要,也是时代的需要。
十余年来,我们扎根新疆大地做研究,从零开始探索和积累,逐渐影响和聚集起一批优秀人才,极大地推动了新疆非遗研究工作的开展。2011年,石河子大学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成立,这是新疆高校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科研机构,是集非遗教学、科研、文化传承与社会服务为一体的重要平台。中心坚持“求真”原则,聚焦新疆工作总目标和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开展非遗科学研究和资政服务,承担了三十余项国家、省部级课题,产出了一批标志性科研成果,出版了新疆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教材《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
2016年开始,中心聚焦非遗人才培养,将其与手工艺行业发展、乡村振兴及非遗文旅融合升级等工作结合起来,立足国家战略需求和新疆、兵团现实需要开展工作。这一转变意味着我们对新疆非遗领域的研究由“求真”转为“致用”。经过多年的努力,新疆非遗传承人培养工作成果丰硕。家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红旗农场的绣娘左拉汗,是我们承担的文旅部、教育部、人社部中国非遗研培项目哈萨克族毡绣布绣研培班第一期的学员,参加培训时她已经70岁了,是年龄最大的一位学员,却也是最努力、接受新理念最快的学员。参加培训后,左拉汗成立了哈萨克族刺绣合作社,不仅自己年收入突破五万元,还带领连队妇女职工一起创业致富,成为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典型。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再一次让我们提振了信心。今后,我们将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润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推进新疆伊斯兰教中国化方面的独特作用,继续在“求真”和“致用”上下功夫,力争在非遗助力乡村振兴、文旅融合升级、服务社会发展和更加系统性的科学研究方面取得新突破。
(光明日报记者赵明昊、光明日报通讯员甘秀叶采访整理)
《光明日报》( 2022年12月29日 05版)
萌兔迎新年 过年氛围感“拉满”******
光明网讯(记者 赵金悦)农历癸卯兔年将至,各种含有“兔元素”的商品和装饰映入大家眼帘。年味满满的兔子发糕、栩栩如生的兔子玩偶、琳琅满目的兔子花灯,四处洋溢着浓浓的年味,过年氛围感已“拉满”。
2023年1月10日,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一家陶瓷企业的工作人员摆放兔年主题瓷盘。(郝群英摄/光明图片)
2023年1月10日,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薛阁街道的一家面食店,工作人员正在制作"祥兔"花馍。(张延林摄/光明图片)
2023年1月9日,江苏常州灯会现场的巨型"生肖兔灯"璀璨夺目。(王启明摄/光明图片)2023年1月10日,山东东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乐安苇编传承人李光祥正在制作"年年有余"芦苇画,迎接农历兔年的到来。(周广学摄/光明图片)
2023年1月10日,重庆市北碚区未成人保护中心,孩子们在组装玉兔造型手工灯笼。(秦廷富摄/光明图片)
2023年1月10日,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东鱼坊历史文化街区装饰一新,孩子们正在观赏"萌兔"造型景观。(吴拯摄/光明图片)
2023年1月9日,农民画家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麻江县金竹街道兴坪村创作"生肖玉兔"农民画。(罗文刚摄/光明图片)
2023年1月10日,面塑艺人李春芳在河北省邯郸市丛台区工作室内创作"福瑞吉祥醒狮兔"面塑作品。(周绍宗摄/光明图片)
2023年1月10日,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稷峰镇陶梁村民间剪纸艺人李因杰正在创作兔年新春剪纸作品。(栗卢建摄/光明图片)
(文图:赵筱尘 巫邓炎)